面試流程整理:
上午
1. 自我介紹 1 min(中英文都可,但留學生較多,建議準備英文)
2. 進入Case環節【閱讀材料7~10min,個人pre-每人2min,小組討論25min,小組pre-5min】
【重點!】個人覺得德勤的Case并不是以刷人為目標的,之前看面經的時候發現有些小組合作的好是可以全員晉級的,所以大家不用特別aggressive,更多的是怎么合作好,推進問題解決的過程。25分鐘是足夠給到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時間的。而且,如果大家最終都留用,大概率是在一個組的,這樣的戰友一定要互相幫助。
-Case的主題:綜合了其他人的面經,出現的較多的是“主題公園”和“醫療企業轉型”
不具體說內容,我看了其他面經,相比起來,我們小組的結論并不是最完善最好的。但是因為我們小組的推進情況比較順利,在比較短的時間就建立起了框架。也是圍繞著全文最關注的問題以及每個人附加信息的解決方案在討論解決方法,并且最后也都得出了結論。Pre的時候也跟著白板上梳理的內容比較有條理的在講。最終小組晉級的情況還是很好的。所以,我覺得這輪面試看的是,是否有比較好的團隊合作,思路是否清晰有條理,而不是多好的想法。
那這里建議大家去了解一下:3C,五力模型,影響利潤的因素(收入-成本),價值鏈模型這些非常常用的分析框架。這樣就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去分析題目,也能體現你的邏輯性。
下午:
Par面,有兩個面試官,一個是早上給我們面試過的Senior,一個是香港的合伙人。
因為這部分的問題都非常個性化,我們小組幾個人被問的一些內容還都不太一樣。我就大概總結一下:
1.自我介紹(中英文都可,我們是港par面的,說廣東話都行,hhhh)【這里因為我本人覺得說中文比較舒服,就說的中文】
2. 3 why: Why audit? Why DTT? Why you?
3. 根據實習經歷問一些問題。【經歷過的最大的挑戰,這類比較常見的問題】
【BTW:面我們的港Par和Senior人都超好!!!我愛了!】
4.反問環節
如果是留學生,還可能被問到為什么想回國工作?
德勤面試流程
Part1:群面
1. 每人1分鐘內自我介紹(英語)
2. Case3分鐘左右中文播報+5分鐘左右項目介紹(也是中文統一播報的形式)+2分鐘數據展示(財報,旅游人群分布等)
3. 每人2分鐘中文pre(按順序)
4. 小組討論(8人)25分鐘并pre,自由決定pre的人數,方式,語言。(會議室提供白板筆書)
案例:A公司是一家跨國旅游公司,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兩個總體目標:1. 要實現數字化轉型 2. 各個項目要做到獨立盈虧平衡。
兩個項目:
1. 易旅行:項目成本23w,是一個集成多個技術(見下文)的旅行app,可以實現個性化預定和推送。
2. 元宇宙:項目成本42w,是一個VR體驗項目。可以國內觀賞國外景點,甚至月球風景,主打新奇體驗。
四個技術:
1. 物聯網:可以根據定位只能推送景點,餐飲,住宿。但有個人隱私風險。
2. AI:可以實現各國語言翻譯,但是僅限于低水平交流。
3. 社交平臺:可以借助游客打卡拍照,幫助宣傳。但是如果宣傳虛假,會對聲譽造成很大損失。同時還有過度旅游的風險。
4. VR:可以通過虛擬現實看到各個景點。
請問兩個項目要如何投資?
Part2:par面
1. 自我介紹(中文)
2. 介紹一下三段實習(沒有深挖)
3. 3why(全問了)
4. 在團隊中角色
5. 遇到躺平隊友
6. 遇到難相處領導
7. 對于工作壓力怎么看待
8. 反問
只有一個partner面試,整體氣氛融。
先是群面,大概6到8個人一組,有3位面試官,2位線上,一位就在對面。
先是每個人進行一分鐘左右的自我介紹,然后每個人發一份資料,前面部分是相同的,是后面要進行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材料,后面大概一到兩頁是不一樣的,當然也有兩個人拿到相同的資料。
大概7分鐘的時間看材料,自行總結,然后,整個小組有4分鐘的時間把拿到的材料進行總結,我和前面一個同學拿到的是一樣的材料,我只能對他的總結進行補充說明。
后面就是25分鐘的小組討論,時間很緊張,但是同組有大神,基本都cover了,我們幾個只能在旁邊補充一些想法。最后4分鐘的一個pre,需要英語,可以一個人講。
群面結束后,直接帶到其他房間,等10來分鐘,宣布進入二面的人,我們組全員通過。
二面就是剛才在我們對面的manger,很和藹,問了一些問題。面試結束后,就沒有消息了。
為什么選擇德勤
描述自己的一段學習或者工作經歷
對剛才的小組討論有什么補充
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希望自己將來的職業規劃如何
會不會數據處理,會不會數據處理的語言
我是網申得到的面試機會。當時在海外,所以沒能立刻參加面試。回國后發了封郵件,獲得了補面的機會。面試跟往常一樣,無領導小組討論,8個人一個屋子,給幾頁英文材料,要求給出自己的分析和結論。我當時為了展示領導力,所以發言、討論比較積極,因為與組員看法不同,所以說了很多自己的看法。面試官是一個HR加兩個經理,他們對我表現不是很滿意,覺得我不配合其他人導致結果不好,我提出的SWOT模型、分析框架思路他們說沒有用,原話。行吧,無話可說,只能說這兩個經理加HR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就想著小組完成任務就萬事大吉……這點主觀能動性還被當刺頭給挑了,就知道對任務敷衍了事,只問能不能完成,絲毫不考慮程序的執行問題。也難怪德勤現在審計越來越不行了……
我建議大家在德勤面試的時候裝裝孫子就行了,千萬別為了展現領導力說太多話。就是招審計現場工地上干活的機器,千萬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1)一份材料,關于一家叫Alpha的企業回歸中國如何獲得新的增長。給出的材料大概意思就是現在網絡零售很nb,競爭者也都不弱,alpha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發貨退貨時間太長,然后又搞了一個AR技術增強用戶體驗,但實際沒什么大效果,還受限于500w的預算(小組討論中途HR會告訴你這個公司把預算壓到100w了)。
(2)每個人額外獲得一份材料,這個信息在活頁冊的最后一頁,你要15分鐘(忘了多久)讀完以后作2分鐘陳述,用中文
(3)小組討論25分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alpha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你給出的分析、戰略
hr會事前咨詢你選擇telephone interview還是在特定的時期內是否有空過去澳門群面face to face一趟,個人選擇還是face to face alternative~其實大家不用好奇港澳會不會不一樣,其實都是一樣噠==事前小作文,我的題目是如果讓你擁有超能力,瞬間移動,預測未來,mind control,你會選擇哪個;然后case分析,討論可以中文粵語,pre的時候還是用英文的~小組面試完會立刻進到m面,隨機分到hr或者是manager來面噠,我分到hr姐姐面,問的問題都是針對case上面的,她會事前和你說會用普通話粵語英文輪著問問題,跟著用相應語言回答即可,因為是即問即答的,有個小tips可以和大家分享就是,在突然想不出來的情況下,可以說“would you mind me taking few seconds to think about it”,當初hr姐姐反應是表示十分理解的而且還說了“of course”,借而有足夠的時間整理一下邏輯去回答會更好。 (關于準備case interview的相關hints,1.我從知乎上看到有推薦victor cheng的相關視頻,優酷有的看,雖然它的形式不一樣,但是在pre說辭上很地道,思路也很清晰;2. 還是案例分析,不要急于套模型,有時候你套了模板也不知道相應的strategy是什么,兩大點需要永遠focus的就是CA-comparative advantage/CC-core competency 3.強調邏輯,在白紙上寫下你的邏輯,大點小點,bullet points)
面試官問的面試題: PAR: par面經驗分享真的是僅供參閱的了,每個par都會有不同的風格,我遇上的par,只能說和他的談話你會發現你日后可以從他身上從這個所寫到的東西會遠遠大于你的期望,他會和你說一下目前的發展情況和預期,其中他說的一句話想和大家分享“是你來挑選我們這個工作,而不是我們來選你”,換個角度會覺得豁然開朗,畢竟真的適合你的地方才會更適合你成長,你適合它它自然會讓你融入其中。其中問的幾個問題“家庭情況”“分享你大學的經歷”“你對自己的期望和工作后的規劃”,還是那句話--要做個會講故事的人,而不是干聊~3 why問題準備有備無患,畢竟問來問去都是想要清楚你的態度和意向噠~
小組case 面試:
1分鐘自我介紹,20分鐘讀15頁+case book(英文),40分鐘小組討論,10分鐘presentation (英文)
討論全程十分激烈,因為大家都很有leadership很有想法,導致差點就全軍覆沒,還好最后有驚無險完成了pre。面試官的feedback說這組的個人平均能力最強,但是討論過程最混亂,整個pre用了無數framewrok,真正的實際case里一般只會用一個framework給客戶展示,要不然重點不突出。
Tips:一定要一開始clarify objective和思考框架,全組同意了再move on,要不然只會越來越混亂。
Manager面試:
3why(why consulting, why Deloitte, why you )
對前面群面的review和reflection
主要是情景模擬,假如客戶是奔馳戴姆勒,找到德勤探討數字化轉型,作為咨詢顧問,如何構思presentation?
Why
現有公司問題
競爭對手的布局
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信息壁壘降低,不得不由原來的產品導向轉到客戶導向,需要數字化來實現,generate value from data
What
企業智能數字化建設的六大核心支撐能力,即“戰略、人才、數據、技術、運營、需求”。
How
一般戰略層都是partner去和客戶談好,咨詢顧問只負責具體的底層設計(tactics and implementation plan)